刘胜(1963--),男,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微电子学院副院长。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2023年11月,新一轮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武汉大学刘胜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这不仅是对刘胜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攻坚的肯定,更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封装技术的崛起与兴盛。
芯片关乎国家发展命脉,是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封装技术则是芯片功能得以实现的保障。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电子封装行业起步晚,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先进工艺与装备被发达国家垄断,芯片封装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的“卡脖子”难题。为了避免中国在芯片封装、电子制造等领域可能受制于他国,刘胜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芯片封装与集成、先进制造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建立微纳制造工艺多场多尺度协同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开发多种芯片封装与集成的制造工艺、装备与产线,实现我国封装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深耕产学研用融合,实现电子封装领域自主化。刘胜在留美期间开创了电子封装工艺力学方向,与行业顶尖公司紧密合作,科研成果卓著,获白宫总统教授奖等重要奖项。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芯片封装研究和行业发展。尤其近十几年带领项目团队,开展“产学研用”校所企联合攻关,与行业内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组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成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从无到有、由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的转变,实现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自主化。项目团队研发的300多类产品覆盖通讯、汽车、国防等12个行业,成果用于长电科技、日月光、华为、IBM等海内外企业,具备高度国际竞争力,引领了我国电子封装行业和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该成果2009年获IEEE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奖、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白光LED封装技术,填补绿色光源领域空白。半导体照明作为新一代绿色光源,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刘胜揭示出光电芯片封装在电-光/色-热/湿-力等多场耦合下缺陷产生机理,提出结构及设计新方法、工艺技术及封装技术,解决制约光电芯片电光效率与散热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 LED 封装技术,有效支撑了半导体照明产品研发与工程应用。项目成果支持两家上市公司,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构建微传感器封装体系,推动微纳系统领域新发展。刘胜带领团队研究导致微纳系统稳定性下降的内在规律及微纳系统系列封装技术,解决了微纳系统真空封装寿命短难题。构建国内外领先的微传感器封装理论、软件、装备和产品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国内外微传感器封装产业的理论和设计技术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武汉飞恩微电子、苏州晶方、东风电子等企业批量应用。该成果2018年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我们要把封装科研上的每一个小的细节点从下里巴人做到阳春白雪!”发人深省的话语背后,是刘胜对科研事业的精益求精。
“我自掏腰包用自己的工资,也要让你们把实验做透彻。”当学生做实验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具有特殊物理属性的“铼钇合金”材料)时,刘胜从不因为价格而缩减实验开支,即使自己出钱也要让学生用最精细、最先进的仪器和材料做实验。他表示:“贵怕什么,我自掏腰包也要把这个材料的属性摸清楚,不光是摸清材料的物理属性,我们还要应用多场多尺度建模仿真把材料的每一步工艺步骤了解得清清楚楚,我们就是要把下里巴人的事情做到阳春白雪。”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刘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武汉大学乃至华中地区高校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刘胜始终战斗在科研一线,实时了解并解决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即使凌晨向教授咨询问题,他也会及时回复,条理清晰地解答学生困惑。即使项目进展讨论会在半夜十二点结束,他依然选择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独自思考未解决的难题。“现在的研究很多涉及到交叉学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跟不同领域优秀的人一起做事情。”刘胜时常跟学生们提起他对研究的一些看法,他认为重大仪器项目涉及太多领域,例如机械、光学、仪器、材料、凝聚态物理等等,遇到专业问题就应找专业的人咨询,虚心求学。他常说:“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通过夜以继日的探索与坚守,该项目最终获得了以蒋庄德院士、张跃院士、俞大鹏院士为核心的验收专家组一致好评,认为其“具有突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评价结果为A。
自2002年回国后,刘胜一直致力于学科交叉建设,先后成功发起两个交叉论坛。2012年发起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2014年发起武汉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交叉论坛。两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青年学子,为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引进了大量优秀人才。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刘胜对待后辈学子一直秉持的态度和理念。“这里没有老鹰,但有大雁!”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带领队伍前行的大雁,而不是性情凶猛的老鹰。他不遗余力地发起青年学者交叉论坛,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交流与探讨,增进国际学者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推动世界前沿科技发展,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盟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于青年教师,他竭尽所能,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分享申请书和答辩PPT,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帮老师们修改专利文章、基金申报书,答疑解惑。
刘胜非常重视科研团队建设,认为团队中每个成员最强整个团队才最强。多年来,他努力打造跨学科研发队伍,在团队中贯彻“TIPHD”五个字母的团队精神,即:teamwork(团队协作)、initiative(首创精神)、persistent(坚持不懈)、hardworking(努力工作)、dedication(献身精神)。他特别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经常鼓励年轻人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虽然平时事务繁忙,但刘胜尽量抽出空暇时间跟学生在一起探讨科研及人生,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来激励学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胜经常鼓励学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自己拼出来的。他与学生分享童年的苦与乐,坦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打小工,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锻炼了他异常能吃苦的性格。他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斯坦福求学的经历,自豪地谈到自己师从几位导师做科研,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一直是导师的得力干将,最终成功获得美国总统奖。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他在富有挑战的科研工作中能够坚持不懈,忘我工作,为解决芯片难题不断努力,攻破一道道难关。
“我们的研究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刘胜经常告诫学生,要么创造新知识、著书立说,要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他强调,作为新时代新工科的人,要主动响应我国面临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要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用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要坚持工匠精神,把产品和工艺做到极致。
“做人一定要有家国情怀!”每次组会上刘胜总会教导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岗位,做人都要有家国情怀,而这也是他自己放弃美国终身教授任职,毅然决然回国建设并支撑自己走到今天的原因。他时常说:“从1993年发起组织中国第一次封装国际会议到今天,我要让中国的芯片封装行业遍地开花。一个人能走多远,主要看支撑他走下去的信仰和情怀。先有国才有家,国家强盛才能小家幸福。”正是怀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他毅然选择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婉言拒绝国内多家著名高校的邀请,进入武汉大学任教,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健康的心灵。”刘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关心,科研之余,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去操场与学生一起打球,锻炼身体。虽然他已年近六旬,仍经常带领学生锻炼身体。他在组会间隙与学生进行俯卧撑比赛,每次能做100多个俯卧撑,这样的体力与耐力让学生们佩服。由于刘胜总是保持旺盛的战斗精神,团队里的年轻人丝毫不敢松懈,以免跟不上他的步伐。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回国30余年,刘胜始终怀揣科技强国、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人才品格,严谨求实、克己奉公的良好风范,长期坚守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致力于解决我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存在的难题,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