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闽南的南安市水头镇,沿途可见石材加工厂错落左右,一批批形状各异、色泽奇美的石材陈列其中。厂房内外,不时可见外宾客商穿梭往来,成为这座石材小镇的独特风景。
水头镇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南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汇聚全球石材的加工和贸易基地——来自法国的莱姆石在这里被制作成欧式壁炉,采自土耳其矿山的大理石被加工成罗马柱,伊朗出产的白水晶和粉水晶被镶嵌在卫浴空间里,东西方石材原料及工艺在这个小镇中得到了融合。
“自汉代以来,泉州就与阿富汗、印尼、斯里兰卡等地有着宝石贸易,东西方石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林少川介绍,如今水头镇石材产业的繁荣,既得益于国际贸易的不断便利,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加快,部分水头商人开始尝试从国外进口石材。人们远赴印度、土耳其、伊朗、希腊开采矿石,通过海上航运送回国内加工,再将各种石材制品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买世界,卖世界”渐渐成了水头石材商人的响亮口号。
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刘良彼时正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受创业热潮启发,他也投身国际石材贸易和加工业。从早期到印度代理石材贸易生意,到后来只身赴土耳其、西班牙寻访矿山,再到意大利学习产业模式,探索融入中国传统玉石加工工艺,刘良的足迹遍及“一带一路”地区。
如今,刘良建立的英良集团成了国内外知名石材企业,已和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进出口合作。他说:“以前我们进口国外的矿石,学习国外厂商的技术,如今我们也成了别人学习的标杆,这都离不开包容开放的心态和持续拼搏的精神。”
“中国如今已是最大的大理石市场。”在2018年举行的“南安石博会”上,来自土耳其的石材商人阿德南介绍说,自己的矿石开采公司名为“Silk Road(丝绸之路)”,正是希望“一带一路”上的石材贸易合作能够越来越好。
据统计,水头镇所在的南安市现有石材企业1300多家,行业年产值逾512亿元,石材加工产量及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60%,贸易范围覆盖俄罗斯、土耳其、意大利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带一路”上最大的石材加工、出口基地之一。
“未来,我们不仅要做全球石材加工和贸易的基地,还要做世界级的石材文化博物馆。”在“英良5号”仓库里,刘良向记者介绍自己收藏的各国奇异化石、外星陨石和水晶宝石。他吐露心愿说,将在水头建立一个全新的石材博物馆,不仅记录世界石材文化发展脉络,也将讲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文化交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