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隋、建于宋、兴于明清,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上海市青浦区蟠龙镇,在2023年完成了历时五年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焕新归来的蟠龙天地,成为集聚江南水乡与海派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上海时尚新地标。
蟠龙“城中村”改造是上海首个古镇类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于2018年获批认定,2018年至2023年期间进行改造,区级文保单位香花桥、凤来桥和程家祠堂等均包含在改造地块内。项目遵循《上海市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调整》要求,在保护修缮原有历史文物的基础上挖掘蟠龙历史文化,仿照旧时风貌打造商业片区,彰显江南特色与海派文化的交织融合。
改造前,蟠龙城中村的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民宅犬牙交错;由于年代久远,古建筑、老街道逐渐衰败;河道部分淤塞、水质较差……脏、乱、差的生活环境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2018年,城中村正式开始进行改造,现在已获新生。
结合建筑、景观及相关方案,蟠龙风貌改造遵循以下四项策略:梳理老格局、传承古风韵、协调新设计、营造画意境。
通过历史研究和空间特色梳理,此次改造明确以尊重蟠龙风貌格局的“十字街”特色为核心,分级分区进行不同层次的专项化风貌设计引导。传承“十”字型的街巷格局,与外围公园绿地形成龙潭绕泽、绿树青田的自然呼应,并结合建筑、景观、水系、古桥、文化名人、多元习俗等要素,体现蟠龙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特征。
核心区高隐读书堂、借园、四知堂等保留历史建筑按照传统木结构形式保护修缮。图源“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微信公众号
其次,在传承古风韵方面,在核心保护地区、风貌特色较为完整的地段,原址原轮廓保留传统木结构的风貌特色、结构构造特点。在东西南北十字风貌街巷、蟠龙市河风貌河道的两侧建筑设计上,尽可能承袭传统民居形制,呈现江南古风韵。
十字街东街尺度、界面特征保持不变的建筑界面保护修缮设计效果。图源“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微信公众号
其三,在核心区的风貌街巷、风貌河道两侧,坚持传统的风貌延续的设计,在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逐步引入较为创新的新江南建筑形式,逐步过渡衔接,形成新老设计的协调再生。除了保留修缮的历史建筑外,沿街新建建筑在传统街巷、街坊、沿河的界面保持贴线层以下,并与历史界面基本一致,由此诞生了宜人尺度的街墙比。窄街密路,行走在巷道间,宛如蟠龙旧时的模样,让人们感到舒适而亲切。
蟠龙市河风貌河道界面及尺度保护跨河步行桥石拱桥、石梁桥等传统风貌设计。图源“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微信公众号
此外,在景观环境细节中描绘历史意境。例如,蟠龙市河的河道两岸,河堤桥畔,点缀古桥、水埠、系揽石等历史要素的细节,重现了如画般小桥流水、枕河而居、朱阑夹岸的风貌。修缮、增设、改建古桥及蟠龙桥等其他跨河步行桥,通过石拱桥、石梁桥等传统桥梁,延续历史上“九龙一凤”的典故。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香花桥为石拱桥,文物保护点凤来桥是石梁桥,两座石桥根据文物保护相关要求进行修缮,部分桥堍石鼓构件通过河道清淤中寻回后归安,并考虑到人流使用的需求,根据实际沉降情况,加强了结构稳定保障措施。
其他步行桥及水岸景观设计,尽量利用老旧材料。建设方从拆迁古镇回收旧青瓦、旧石材,收集江南旧时常用的金山石、黄锈石,用于屋面、铺装、驳岸、水埠台阶砌筑。水埠旁采用超20种不同形制的系缆石,新老结合设计,再现水乡人家户户停船的独特意境。
通过“城中村”改造,蟠龙地区对原有脏乱差的城区面貌进行全面提升,梳理城市脉络、重塑城市架构,完善蟠龙区域道路体系,以新建的5条道路贯通东西,勾连南北,丰富周边路网,便利区域交通。同时,积极探索一体化养护保洁工作,对商圈范围内的道路、河道、公共服务空间保洁进行统筹管理。
此外,结合城市更新和“三美丽”建设工作,配建综合为老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幼儿园,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商圈毗邻17号线地铁口,让游客和居民体验出门即商业综合体的便利。
如今,蟠龙天地已经是一个集水乡底蕴、艺术人文、休闲娱乐于一体“公园里的新天地”。截至2023年5月,蟠龙天地已汇聚140家品牌,包括近20家上海首店、超过60家区域首店,其中不乏全国首店及特别概念店,涵盖文化体验、户外运动、设计家居、品质生活、中西美食等领域。街道干净整洁,路面标线分明,广告招牌规范有序,居民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